來源 | 育才家園(ID:YuCai_JiaYuan)
一個做老師的朋友,說接觸了這麼多孩子,發現真的一屆不如一屆。「看起來聰明伶俐,但有些孩子連基本素質都沒有。」
優秀的家長,自然能教養出優秀的孩子。而每個熊孩子的背後,都藏著功不可沒的「熊家長」。
朋友說了自己的親身經歷。
女兒在院子里玩耍,突然被一個皮球砸到頭,嚇得當場哭了出來。而那個亂扔皮球的男孩一臉毫不在意,繼續玩他的球,朋友實在生氣,忍不住當場呵斥了他。男孩的媽媽這才沖了出來,很不滿地沖她叫囂:「不就砸了一下嗎?孩子的事,你大人幹嘛要插手!」氣得朋友拉著女兒掉頭就走。她說,這不是第一次了,在女兒剛學會走路時,那熊孩子就差點將她女兒推進了水池。要不是她發現及時,阻止了男孩的動作,後果不堪設想。而那回,這個熊孩子的媽媽同樣不當一回事:「孩子不懂事,調皮了些,你體諒一下啊。」轉眼間男孩已經長大,可是不見得有多懂事,反而更加調皮,更加任性。每當孩子闖了禍,父母總喜歡說「孩子小,不懂事」,也不管孩子給別人造成了多大的損失,給他人造成了多大的威脅。小時候,你還能給他「擦屁股」,可長大後,你該如何給他收拾殘局呢?之前看過一條新聞。一對中國父母帶孩子出國旅遊,在飛機上,熊孩子搞了惡作劇,導致他父親和一個年輕人大打出手。在飛機上動手,實在太危險了。結果剛下飛機,一家三口就被機場的執法人員帶走,最終的處理結果是:海關以故意傷害為由,拒絕他們入鏡,次日安排飛機遣送回國。由疼愛到溺愛,父母的嬌慣放縱,慣出了很多熊孩子。你再不管教孩子,社會就會替你狠狠懲罰他。
不懂事的「熊孩子」背後,往往站著不懂事的「熊家長」。有孩子在車廂里大吵大鬧,其他乘客紛紛勸阻,家長卻說「他還是個孩子」。有孩子在學校里打了架,老師叫家長去談話,家長卻說「他還不懂事」。有孩子在別人家裡亂跑亂翻,主人家生氣,家長卻說「大人不跟小孩計較」。……父母總用「還小」、「不懂事」、「不計較」給孩子當擋箭牌,卻不知道總有一天,這種借口會成為孩子傷害他人的利刃。孩子有沒有教養,其實跟父母有莫大關係。有教育專家總結出這樣的規律:一個經常打架的孩子,背後一定有一個愛動粗的家長。一個習慣推卸責任的孩子,背後一定有一個不願承擔責任的家長。一個愛說粗話,舉止不雅的孩子,背後一定有一個口無遮攔的家長。……都說「慣子如殺子」,你越不管教孩子,孩子就越不怕事,反而頻頻闖禍惹事。熊孩子和惡的距離,只有一步之遙。很多孩子的壞脾氣和惡劣行為,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。父母總說「沒關係」,他們就真的以為沒關係,想幹什麼就幹什麼。父母每次讓一步,孩子就囂張地進一步,更加隨心所欲。孩子不懂是非對錯,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,覺得有趣、好玩,從不會考慮後果。而有一些後果,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。正如《都挺好》里的蘇明成,他不是天生的暴戾、不學無術、任性妄為,這些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。正是父母的溺愛與縱容,使他想罵人就罵人,想打人就打人,只知道伸手問父母要錢,卻不知賺錢給二老養老。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,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。有句老話說得好:小樹在砍,孩子在管。還在成長期的孩子必須要好好管教,只有通過管與教,才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與價值觀。一味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,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。網上有一篇文章說:教育最大的騙局,就在於釋放孩子的天性。教育,與其說是一件壓抑天性的事情,不如說是改善天性的事業。《曾國藩家書》中,記錄了許多曾國藩對子女的日常訓誡。他總會擠出時間過問孩子的讀書學習情況,親自製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,督促孩子執行。他不僅要求孩子知書識禮,還要求他們要做到「勤、孝、儉、仁、恆、謙」這六字。小到吃飯走路,大到治國平天下,任何事情都嚴格要求,不允許孩子有絲毫懈怠。正因為曾國藩的嚴格管教,曾氏一族培養出很多卓有成就者。是的,管孩子一定要趁早。父母今天縱容了孩子的小惡,慢慢就會積累成明天的大惡,你再想管,也沒辦法管了。「管」是少不了的,是為了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,是為了讓孩子堂堂正正地站起來。如果說孩子是一棵正在成長的小樹苗,那父母就要充當起花匠的角色,及時修剪、除草,促使這棵樹苗茁壯成長。正如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所言:今天,孩子說不得,罵不得,打不得,甚至一個眼神都不行。明天,說不定他就能提刀去殺人了。
教育學者丁琳分享了她的一次經歷。一位美國客人前來做客,帶著她讀三年級的女兒。女兒看起來很喜歡丁琳家裡的小糖果,連著吃了兩顆,當她想伸手拿第三顆時,抬頭詢問母親是否可以。母親朝她搖了搖頭,很明確地說:不可以。很多父母都崇尚外國教育,認為外國孩子之所以更優秀,是因為更優質的環境與教學資源。但他們忽略了,外國父母很少慣孩子。有一個調查發現,國外的孩子很少哭鬧,而國內的孩子卻哭得讓人頭疼。原因很簡單。這些孩子很少是祖父母帶的,沒有一直被寵著長大。這些孩子犯錯了,父母不會為他們找借口,不是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反思,就是事先警告孩子,讓孩子明白什麼能做,什麼不能做。正因為被父母「逼」著接受各種規矩規則,孩子才能端正其行為,形成正確的三觀,朝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。教育不能一再讓步,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起責任。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,讓孩子有所為有所不為。不要再動手幫孩子做事,更不要縱容孩子的壞習慣。督促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、生活習慣,孩子一定能受益終生。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,給孩子樹立端正的榜樣。育兒先育己!父母的一言一行,會潛移默化成為孩子的一言一行。想讓孩子變得優秀,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行為。給孩子樹立榜樣,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。讓孩子懂得規矩,不能一味遷就。我們不提倡體罰孩子,但也不意味著兩手一攤,什麼都不管。孩子必須要有一個管得住他的人,他的天性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與發展。老話說得好:嚴父出孝子,慈母多敗兒。成年人需要自律,孩子需要管教和引導,才能成為更好的人。
*註: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。
孩子優秀是逼出來的,熊孩子是慣出來的
來源 | 育才家園(ID:YuCai_JiaYuan)
一個做老師的朋友,說接觸了這麼多孩子,發現真的一屆不如一屆。「看起來聰明伶俐,但有些孩子連基本素質都沒有。」
優秀的家長,自然能教養出優秀的孩子。而每個熊孩子的背後,都藏著功不可沒的「熊家長」。
朋友說了自己的親身經歷。
女兒在院子里玩耍,突然被一個皮球砸到頭,嚇得當場哭了出來。
而那個亂扔皮球的男孩一臉毫不在意,繼續玩他的球,朋友實在生氣,忍不住當場呵斥了他。
男孩的媽媽這才沖了出來,很不滿地沖她叫囂:「不就砸了一下嗎?孩子的事,你大人幹嘛要插手!」
氣得朋友拉著女兒掉頭就走。她說,這不是第一次了,在女兒剛學會走路時,那熊孩子就差點將她女兒推進了水池。
要不是她發現及時,阻止了男孩的動作,後果不堪設想。
而那回,這個熊孩子的媽媽同樣不當一回事:「孩子不懂事,調皮了些,你體諒一下啊。」
轉眼間男孩已經長大,可是不見得有多懂事,反而更加調皮,更加任性。
每當孩子闖了禍,父母總喜歡說「孩子小,不懂事」,也不管孩子給別人造成了多大的損失,給他人造成了多大的威脅。
小時候,你還能給他「擦屁股」,可長大後,你該如何給他收拾殘局呢?
之前看過一條新聞。
一對中國父母帶孩子出國旅遊,在飛機上,熊孩子搞了惡作劇,導致他父親和一個年輕人大打出手。
在飛機上動手,實在太危險了。
結果剛下飛機,一家三口就被機場的執法人員帶走,最終的處理結果是:海關以故意傷害為由,拒絕他們入鏡,次日安排飛機遣送回國。
由疼愛到溺愛,父母的嬌慣放縱,慣出了很多熊孩子。你再不管教孩子,社會就會替你狠狠懲罰他。
不懂事的「熊孩子」背後,往往站著不懂事的「熊家長」。
有孩子在車廂里大吵大鬧,其他乘客紛紛勸阻,家長卻說「他還是個孩子」。
有孩子在學校里打了架,老師叫家長去談話,家長卻說「他還不懂事」。
有孩子在別人家裡亂跑亂翻,主人家生氣,家長卻說「大人不跟小孩計較」。
……
父母總用「還小」、「不懂事」、「不計較」給孩子當擋箭牌,卻不知道總有一天,這種借口會成為孩子傷害他人的利刃。
孩子有沒有教養,其實跟父母有莫大關係。
有教育專家總結出這樣的規律:
一個經常打架的孩子,背後一定有一個愛動粗的家長。
一個習慣推卸責任的孩子,背後一定有一個不願承擔責任的家長。
一個愛說粗話,舉止不雅的孩子,背後一定有一個口無遮攔的家長。……
都說「慣子如殺子」,你越不管教孩子,孩子就越不怕事,反而頻頻闖禍惹事。
熊孩子和惡的距離,只有一步之遙。
很多孩子的壞脾氣和惡劣行為,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。父母總說「沒關係」,他們就真的以為沒關係,想幹什麼就幹什麼。
父母每次讓一步,孩子就囂張地進一步,更加隨心所欲。
孩子不懂是非對錯,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,覺得有趣、好玩,從不會考慮後果。
而有一些後果,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。
正如《都挺好》里的蘇明成,他不是天生的暴戾、不學無術、任性妄為,這些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。
正是父母的溺愛與縱容,使他想罵人就罵人,想打人就打人,只知道伸手問父母要錢,卻不知賺錢給二老養老。
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,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。
有句老話說得好:小樹在砍,孩子在管。
還在成長期的孩子必須要好好管教,只有通過管與教,才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與價值觀。
一味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,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。
網上有一篇文章說:教育最大的騙局,就在於釋放孩子的天性。
教育,與其說是一件壓抑天性的事情,不如說是改善天性的事業。
《曾國藩家書》中,記錄了許多曾國藩對子女的日常訓誡。他總會擠出時間過問孩子的讀書學習情況,親自製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,督促孩子執行。
他不僅要求孩子知書識禮,還要求他們要做到「勤、孝、儉、仁、恆、謙」這六字。
小到吃飯走路,大到治國平天下,任何事情都嚴格要求,不允許孩子有絲毫懈怠。
正因為曾國藩的嚴格管教,曾氏一族培養出很多卓有成就者。
是的,管孩子一定要趁早。
父母今天縱容了孩子的小惡,慢慢就會積累成明天的大惡,你再想管,也沒辦法管了。「管」是少不了的,是為了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,是為了讓孩子堂堂正正地站起來。
如果說孩子是一棵正在成長的小樹苗,那父母就要充當起花匠的角色,及時修剪、除草,促使這棵樹苗茁壯成長。
正如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所言:今天,孩子說不得,罵不得,打不得,甚至一個眼神都不行。
明天,說不定他就能提刀去殺人了。
教育學者丁琳分享了她的一次經歷。
一位美國客人前來做客,帶著她讀三年級的女兒。
女兒看起來很喜歡丁琳家裡的小糖果,連著吃了兩顆,當她想伸手拿第三顆時,抬頭詢問母親是否可以。
母親朝她搖了搖頭,很明確地說:不可以。
很多父母都崇尚外國教育,認為外國孩子之所以更優秀,是因為更優質的環境與教學資源。
但他們忽略了,外國父母很少慣孩子。
有一個調查發現,國外的孩子很少哭鬧,而國內的孩子卻哭得讓人頭疼。
原因很簡單。
這些孩子很少是祖父母帶的,沒有一直被寵著長大。
這些孩子犯錯了,父母不會為他們找借口,不是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反思,就是事先警告孩子,讓孩子明白什麼能做,什麼不能做。
正因為被父母「逼」著接受各種規矩規則,孩子才能端正其行為,形成正確的三觀,朝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。
教育不能一再讓步,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起責任。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,讓孩子有所為有所不為。
不要再動手幫孩子做事,更不要縱容孩子的壞習慣。督促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、生活習慣,孩子一定能受益終生。
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,給孩子樹立端正的榜樣。育兒先育己!父母的一言一行,會潛移默化成為孩子的一言一行。想讓孩子變得優秀,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行為。
給孩子樹立榜樣,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。讓孩子懂得規矩,不能一味遷就。
我們不提倡體罰孩子,但也不意味著兩手一攤,什麼都不管。
孩子必須要有一個管得住他的人,他的天性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與發展。
老話說得好:嚴父出孝子,慈母多敗兒。成年人需要自律,孩子需要管教和引導,才能成為更好的人。
*註: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