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朝歷代,為了爭奪皇位,兄弟殘殺、父子反目之事,真的是屢見不鮮。
歷史愛好者都知道,這些事情在歷史上是比較隱晦的,在史料中也是很少記載的。所以,在後世之中對這些事情的經過記載,就出現了諸多的疑問,尤其是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,史料繁雜眾說紛紜,對於這些事情的記載,更是很難找到確切的記載的。
中國一共經歷了24個封建王朝,最後一個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。
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,凡是古裝劇都很偏愛清朝,人們也很喜歡看皇帝的後宮娘娘們耍手段比心機的事情。而在清朝時期,卻有一件直到現在都爭論不休的千古謎題,那就是:康熙晚年到底是指定了誰作為了他的繼承人?
我們都知道,康乾盛世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輝煌時期,這其中的兩位主角,便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。這兩位在清朝的名氣實在太大,都當了六十年左右的皇帝,在位期間國家也是一度繁榮昌盛。而在康熙和乾隆之間,卻加著一個雍正,這個皇帝名氣不大,卻是備受史學家關注的清帝之一。
雍正當初是怎樣一步步登上皇位,這卻引起了眾人的猜想。想要了解這個問題,我們要從源頭講起,大家都知道,康熙少年登基,是清朝時期的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,武功上,他削藩平叛、收復失地;文治上,他鼓勵漢家文化、促進民族和諧、提出滿漢一家,為康乾盛世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康熙在位61年,生了24個兒子,而如何在這些皇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,以延綿大清的國祚,是康熙皇帝最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。
當時,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分別是老二、老四、老八和老十四,而其他皇子都分別依附於這幾位強有力的競爭者,組成了太子黨(二阿哥胤礽)、四爺黨、八爺黨等奪嫡集團。在這些皇子當之中,唯有十四阿哥,四阿哥胤禛的同母弟驍勇善戰,並且,他在軍中還有著極高的威信。
所以,在當時的朝廷之中,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:老十四會是皇位的繼承人。
公元1722年,康熙帝突然病故,由於他死的比較突然,且並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宣布過皇位的繼承人。而此時,十四阿哥又遠在西北作戰,當他趕回京師的時候,四阿哥胤禛已經在隆科多的支持下,控制了京城,正式繼皇帝位,史稱:雍正皇帝。
從剛才的敘述中,大家就能看出來一些疑點:
首先,康熙皇帝是突然去世的,在這之前沒人知道他擬定的未來大清的統治者是誰。也就是說,即便當時是其他繼承人繼位,這在表面上也沒有什麼問題。
其次,在皇帝駕崩之後,隆科多立馬控制了京城,並宣布四阿哥為新帝,等到十四阿哥趕回來的時候,這一切已成定局無力回天了。
那麼,為什麼隆科多作為軍政大員會去支持四阿哥,而不支持十四阿哥呢?按照當時的情形,不是應該等到所有皇子回來之後,再光明正大的宣布繼承人嗎?
以下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:
一是,隆科多作為軍國大臣,又是皇族,他深知皇家內部奪權的危害有多大,如果,等到所有的皇子回京,難保沒有人會為此鋌而走險,到時候必將是一場宮廷大亂,所以,他需要一個人來穩定朝局。
二是,出於對自身的考慮,在這些皇子中,十四阿哥在軍中的威信太高,若他繼位,必定會牢牢的把持住軍政大權。而像隆科多這樣軍政要員的地位就顯得非常尷尬了。故而,在當時留守京師,韜光養晦的四阿哥,便是此時最好的選擇。
話說,雍正繼位之後,很多人對他的皇位合法性產生質疑,甚至,包括皇家內部之人,即便到了現在,史學界也沒有停止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。這其中,有史學家就在一些旅居中國的洋人遊記中找到了一些說法,讓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思考「誰才是康熙皇帝選定的繼承人」。
貝爾,英國醫生,因愛好中國文化,跟隨俄國使臣來到了當時的滿清王朝,最終,有幸在京城逗留三個多月。而貝爾在京城的這三個多月,剛好就是康熙皇帝去世的近兩年,更重要的是,他在京期間將康熙皇帝去世前有關皇位繼承問題的所見所聞,記入到了自己的旅行記之中。
當時,在京的使臣雖然不少,但是,卻只有貝爾做了記錄。而且,貝爾多次參加皇帝和皇子之間的宴會,他的記錄很可能就是從當權者哪裡獲知的。他這一記錄,成為了康熙一朝皇位繼承的最珍貴文獻。值得注意的是,貝爾雖然做了記錄,但是,用的都是比較保守的「據說」、「推測」等字眼。
不過,貝爾在自己的旅行記中清楚的記錄了,在北京聽到的有關皇位繼承的消息:「十四皇子勇猛善戰,正在指揮和卡爾梅克人的戰爭,據說,康熙皇帝想讓他繼承皇位。」從這裡,我們也不難看出,康熙更偏向於十四阿哥,不過,貝爾的記錄,也引出了更多的問題。
那就是:一個從未到過中國,且不懂中文的的外國人,怎麼會在短短的幾個月里,就關注到了清朝的皇位繼承問題呢?這著實讓人難以相信。
雍正繼位之後,為了防止再出現皇子奪權的事情,他便對大清朝的皇位繼承做了一個規定:「皇位繼承人只有現任皇帝自己知道,並且,在他生前需將這份寫著繼承人選的遺詔放入正大光明匾的後面,在現任皇帝駕崩之後,大臣們可以直接從正大光明的匾後將其取下當廷宣布。」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八月,雍正帝四子寶親王弘曆成為清代第一個以秘密建儲制繼位的皇帝,是為乾隆皇帝。乾隆帝在對歷朝歷代的建儲法詳加比較剖析後,認定秘密建儲「實為美善」,進一步將秘密建儲確定為神聖不可更改的「建儲家法」。乾隆以後,自嘉慶到咸豐,都是按秘密建儲制繼承皇位的。
密建皇儲制度解決了權力內鬥的問題,統治者便有更多的時間來治理國家,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雍正倒也算一個有先見之明的皇帝。其實,平心而論,若是十四阿哥當了皇帝,可能還不如雍正皇帝。雍正在位期間,其勤政程度,在歷史上也只有秦始皇、明太祖能與之相提並論。
最終,在他的統治下,大清朝政治清明,百姓富足,國庫充實,在位13年,從國庫700萬兩漲到了6000萬兩,更是成就了乾隆的盛世。而繼任的乾隆,純粹是沾了爺爺和父親的光,站在兩位前人的肩膀上坐享其成。晚年的乾隆更是花錢如流水,20年間就將這些錢全花光了。
參考資料:【《清聖祖實錄》、《清世宗實錄》、《雍正繼位的歷史疑案》、《滿文硃批奏摺》】
為何很多人認為:老十四允禵才是康熙皇位的繼承人?看洋人怎麼說
歷朝歷代,為了爭奪皇位,兄弟殘殺、父子反目之事,真的是屢見不鮮。
歷史愛好者都知道,這些事情在歷史上是比較隱晦的,在史料中也是很少記載的。所以,在後世之中對這些事情的經過記載,就出現了諸多的疑問,尤其是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,史料繁雜眾說紛紜,對於這些事情的記載,更是很難找到確切的記載的。
中國一共經歷了24個封建王朝,最後一個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。
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,凡是古裝劇都很偏愛清朝,人們也很喜歡看皇帝的後宮娘娘們耍手段比心機的事情。而在清朝時期,卻有一件直到現在都爭論不休的千古謎題,那就是:康熙晚年到底是指定了誰作為了他的繼承人?
我們都知道,康乾盛世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輝煌時期,這其中的兩位主角,便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。這兩位在清朝的名氣實在太大,都當了六十年左右的皇帝,在位期間國家也是一度繁榮昌盛。而在康熙和乾隆之間,卻加著一個雍正,這個皇帝名氣不大,卻是備受史學家關注的清帝之一。
雍正當初是怎樣一步步登上皇位,這卻引起了眾人的猜想。想要了解這個問題,我們要從源頭講起,大家都知道,康熙少年登基,是清朝時期的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,武功上,他削藩平叛、收復失地;文治上,他鼓勵漢家文化、促進民族和諧、提出滿漢一家,為康乾盛世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康熙在位61年,生了24個兒子,而如何在這些皇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,以延綿大清的國祚,是康熙皇帝最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。
當時,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分別是老二、老四、老八和老十四,而其他皇子都分別依附於這幾位強有力的競爭者,組成了太子黨(二阿哥胤礽)、四爺黨、八爺黨等奪嫡集團。在這些皇子當之中,唯有十四阿哥,四阿哥胤禛的同母弟驍勇善戰,並且,他在軍中還有著極高的威信。
所以,在當時的朝廷之中,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:老十四會是皇位的繼承人。
公元1722年,康熙帝突然病故,由於他死的比較突然,且並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宣布過皇位的繼承人。而此時,十四阿哥又遠在西北作戰,當他趕回京師的時候,四阿哥胤禛已經在隆科多的支持下,控制了京城,正式繼皇帝位,史稱:雍正皇帝。
從剛才的敘述中,大家就能看出來一些疑點:
首先,康熙皇帝是突然去世的,在這之前沒人知道他擬定的未來大清的統治者是誰。也就是說,即便當時是其他繼承人繼位,這在表面上也沒有什麼問題。
其次,在皇帝駕崩之後,隆科多立馬控制了京城,並宣布四阿哥為新帝,等到十四阿哥趕回來的時候,這一切已成定局無力回天了。
那麼,為什麼隆科多作為軍政大員會去支持四阿哥,而不支持十四阿哥呢?按照當時的情形,不是應該等到所有皇子回來之後,再光明正大的宣布繼承人嗎?
以下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:
一是,隆科多作為軍國大臣,又是皇族,他深知皇家內部奪權的危害有多大,如果,等到所有的皇子回京,難保沒有人會為此鋌而走險,到時候必將是一場宮廷大亂,所以,他需要一個人來穩定朝局。
二是,出於對自身的考慮,在這些皇子中,十四阿哥在軍中的威信太高,若他繼位,必定會牢牢的把持住軍政大權。而像隆科多這樣軍政要員的地位就顯得非常尷尬了。故而,在當時留守京師,韜光養晦的四阿哥,便是此時最好的選擇。
話說,雍正繼位之後,很多人對他的皇位合法性產生質疑,甚至,包括皇家內部之人,即便到了現在,史學界也沒有停止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。這其中,有史學家就在一些旅居中國的洋人遊記中找到了一些說法,讓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思考「誰才是康熙皇帝選定的繼承人」。
貝爾,英國醫生,因愛好中國文化,跟隨俄國使臣來到了當時的滿清王朝,最終,有幸在京城逗留三個多月。而貝爾在京城的這三個多月,剛好就是康熙皇帝去世的近兩年,更重要的是,他在京期間將康熙皇帝去世前有關皇位繼承問題的所見所聞,記入到了自己的旅行記之中。
當時,在京的使臣雖然不少,但是,卻只有貝爾做了記錄。而且,貝爾多次參加皇帝和皇子之間的宴會,他的記錄很可能就是從當權者哪裡獲知的。他這一記錄,成為了康熙一朝皇位繼承的最珍貴文獻。值得注意的是,貝爾雖然做了記錄,但是,用的都是比較保守的「據說」、「推測」等字眼。
不過,貝爾在自己的旅行記中清楚的記錄了,在北京聽到的有關皇位繼承的消息:「十四皇子勇猛善戰,正在指揮和卡爾梅克人的戰爭,據說,康熙皇帝想讓他繼承皇位。」從這裡,我們也不難看出,康熙更偏向於十四阿哥,不過,貝爾的記錄,也引出了更多的問題。
那就是:一個從未到過中國,且不懂中文的的外國人,怎麼會在短短的幾個月里,就關注到了清朝的皇位繼承問題呢?這著實讓人難以相信。
雍正繼位之後,為了防止再出現皇子奪權的事情,他便對大清朝的皇位繼承做了一個規定:「皇位繼承人只有現任皇帝自己知道,並且,在他生前需將這份寫著繼承人選的遺詔放入正大光明匾的後面,在現任皇帝駕崩之後,大臣們可以直接從正大光明的匾後將其取下當廷宣布。」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八月,雍正帝四子寶親王弘曆成為清代第一個以秘密建儲制繼位的皇帝,是為乾隆皇帝。乾隆帝在對歷朝歷代的建儲法詳加比較剖析後,認定秘密建儲「實為美善」,進一步將秘密建儲確定為神聖不可更改的「建儲家法」。乾隆以後,自嘉慶到咸豐,都是按秘密建儲制繼承皇位的。
密建皇儲制度解決了權力內鬥的問題,統治者便有更多的時間來治理國家,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雍正倒也算一個有先見之明的皇帝。其實,平心而論,若是十四阿哥當了皇帝,可能還不如雍正皇帝。雍正在位期間,其勤政程度,在歷史上也只有秦始皇、明太祖能與之相提並論。
最終,在他的統治下,大清朝政治清明,百姓富足,國庫充實,在位13年,從國庫700萬兩漲到了6000萬兩,更是成就了乾隆的盛世。而繼任的乾隆,純粹是沾了爺爺和父親的光,站在兩位前人的肩膀上坐享其成。晚年的乾隆更是花錢如流水,20年間就將這些錢全花光了。
參考資料:
【《清聖祖實錄》、《清世宗實錄》、《雍正繼位的歷史疑案》、《滿文硃批奏摺》】